10年前,辽宁一大三学生破解世界级数学难题,破格成985大学教授

/ 成长 / 0 条评论 / 1924浏览

二〇一一年,全球数理逻辑界的专家们都感到无比震惊。

原来,有一个人毫无预兆地发表了一则论文,解开了困扰国际数学界十七年之久的世界级难题“西塔潘猜想”。

一时间众人都在寻找这位神秘的论文作者,想看看这位数学天才到底是何方神圣。

在一番搜寻后大家惊讶地发现,这篇论文就是这位作者唯一的学术成果,而互联网上也没有任何关于他的消息。

这说明这位解开世界难题的天才是一个没有任何头衔的学术新人。

请输入图片描述

中国数学学术界自然也非常重视这位神秘的作者,经过多方查证,学者们把目光锁定在了中南大学22岁的大三学生刘路身上。

原来,这篇轰动学术圈的文章是刘路以刘嘉忆为笔名发表的。

一夜之间,刘路就成了新闻媒体的宠儿,各大卫视的新闻和报刊上随处可见他的名字。

被问及明知道论文一经发布就会备受关注却还要以笔名发文而不以真名示人时,刘路只是淡淡回答到:

“我希望让大家关注到这个问题本身,至于论文的作者叫什么名字,这又有什么要紧的呢?”

如今大家都只知道刘路年少成名,22岁就轻而易举地摘取了在学界中奋斗了一生的教授都没能取得的学术成果。

可是却鲜有人知道,刘路在取得耀眼的成就之前,曾是被老师和父母放弃了的问题学生。

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看似平凡的天之骄子,聆听他身上那段为数学痴狂的动人故事。

平凡的少年时代

说起年少成名,我们往往会想到五岁作曲惊艳座上宾的莫扎特;

十二岁成为宰相出使他国的甘罗,或者是十岁造炸弹,十四岁学习核反应堆的泰勒。

的确,有很多天才都在幼年时期就天资出众,少年时期便崭露头角。

特别是像理工科这样不仅需要勤奋,还需要极致的热爱和天分的学科。有很多这些领域的研究者早早展现出了自己的过人之处。

例如给出了110个数学定理,被称作数学王子的高斯、获得阿贝尔奖被清华大学授予荣誉教授的塞尔……

他们都是一路绿灯,毫无悬念地走进了数学殿堂。

而刘路所走的道路则更像爱因斯坦。传闻说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聪明,甚至还有些迟钝。

在一次手工课上,老师在各种精美的作品中捡出了爱因斯坦制作的做工粗糙的小板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指责他太笨了。

可谁也想不到,这个孩子会在未来成为以智慧闻名的大家。

1989年,刘路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的一户知识分子家庭里,他的父母都是那个年代稀有的大学生。

刘父在大连的一家国企里做后勤管理工作,刘母是知名企业的工程师。

当时刘家所有的亲朋好友都相信,这对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肯定会生出一个聪明的孩子,并把他培养得非常优秀。

因此,刘路从小就承载着全家人的期望。

在大家的关切的目光中,刘路长成了一个小学生。

但他在学校里却表现平平,成绩也只是中上水平,并没有像大家所希望的那样在学校里一鸣惊人。

等到上了初中,数学的难度陡然上升,接触到数学入门知识的刘路立刻对数学研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后来回忆起这段时光,刘路表示他觉得父母并没有遗传给他过人的天分。

但高知家庭中的氛围确实让他养成了探索未知的习惯,培养了他对于数学的兴趣。

只是刘路喜欢的并不是数学书上的那些知识点。

在别的同学还在为了数学练习册上的习题头疼不已的时候,刘路却早就放下了教材里的内容,转而研究各种数学理论和数学问题。

随着学习的深入,刘路愈发沉浸于研究透彻一个数学理论、解开一个数学问题的快感之中。

他不论是吃饭走路还是上课下课甚至是在睡梦中都在思考数学问题。

他桌上的教材、试卷都变成了他的临时草稿纸,上面写满了各种数字和符号。

但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刘路落下了学校里的功课,他的成绩一落千丈。

而且因为他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数学上,所以他总是独来独往,身边没有什么朋友。

刘父刘母平常工作很忙,没空细心地关照孩子的学习生活,但刘路的成绩还是让刘母感到既奇怪又担心。

刘母看到儿子平时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学习,在生活中总是一幅永远都在思考的样子,这样努力的儿子为什么没有取得好成绩呢?

刘母先是怀疑儿子早恋,但很快她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刘路平常根本不和人交往,身边连一个朋友都没有,又怎么会恋爱呢?

刘母又怀疑儿子是不是在房间里开小差,但每次她借口倒水、送水果进入儿子的房间时却又发现他在埋头苦学。

一头雾水的刘母找到了刘路的班主任,向班主任询问刘路在学校里的情况。

但在班主任眼里,刘路可以说是手不离卷,刻苦学习的好学生,因此班主任直截了当地告诉刘母:

“刘路平时很认真,但他可能没什么学习的天分,不是一块读书的料。”

“等到毕业后还是早些为他的未来做打算,送他去学一门技术,以后也好养活自己。”

刘母听了老师的话心瞬间就凉了半截,那颗望子成龙的心也被浇灭了。

班上的同学大都不知道刘路在研究数学,只知道他是一个每天坐在座位上笔耕不辍但成绩仍然徘徊在及格线左右的笨学生。

一些知道内情的学生觉得刘路每天净看些课外书,不务正业,一看就不是好学生。

但刘路却没有把父母的无奈,老师的轻视和同学的嘲笑放在眼里,他仍然一心扑在数学上。

颇有些“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意思。

因为他日以继夜近乎走火入魔的研究,他在初二时就读完了让数学系学生头疼的《古今数学思想集》,为日后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紧张的初三如期而至。

不知是受了周围紧张的学习氛围的影响,还是明白了考一个好大学才能更加系统地学习数学,刘路开始把精力转移到应试的学习上。

初中的知识原本就比较简单,再加上刘路良好的专注力,他的成绩突飞猛进,一次强过一次。

最终他在中考的考场上超常发挥,考上了当地的一所重点高中。

成为了高中生的刘路变得懂事了些,他知道学习成绩也很重要。

奈何数学对他的诱惑实在太大,所以他只会花一些零碎的时间来学习学校老师教授的知识,其余时间仍然是遨游在数学的海洋里。

这就导致他的成绩仍然不太理想。

而且高中的作业很多,为了腾出时间学习数学,王路也很少交作业。

就连数学作业他也写得非常“敷衍”,因为他常常会用自己的方法去解题,或者在书写答案时省略几个步骤,这让老师们感到非常无奈。

高中阶段对于一个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刘路的老师和父母也曾和他认真地讨论过他的学习态度和他对于未来的规划。

但刘路不仅没有采纳师长们的意见,反而是表达了自己对应试教育的不屑。

见刘路如此倔强,家长和老师也没了办法,只能随他自己发展。

但刘路内心还是非常向往大学数学系里那种系统的学习方式的。

2008年,他在高三这年又重复了一遍初三的历史,最终以超出当年一本线56分的成绩考上了中南大学的数学系。

虽然这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个很好的结果,但刘路所在的学校里可谓是群英荟萃。

考上清北复交的学生也不在少数,所以刘路在其中就稍显逊色了。

刘路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他本来想选单纯的数学专业。

可父母担心他学习纯理论的知识以后会找不到工作。

为了既满足自己一直以来追求的梦想,又能让为自己悬心多年的父母放心,所以他选择了应用数学专业。

刘路坦言,自己在每个志愿学校里都只填了应用数学这一个专业,且不服从调剂。

他当时就想,不论如何,不论去哪个学校都一定要学习数学。

大三学生攻克世界难题

虽然刘路凭借自己一年的努力考上了中南大学,也让他的师长和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

但刘路到底是不习惯应试考试的,他还是习惯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所以就算是学着自己最喜欢的数学,他的成绩在系里也只是中游水平,没有拿过一次奖学金,属于一大班学生里最不起眼的那一个。

刘路并不在乎自己是否在考试成绩上超过了别人。

和其他在比赛、保研中内卷的同学不同,刘路很享受他的大学生活,他很喜欢大学里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

他喜欢博学多识的老教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喜欢学校定期开办的学术讲座;

还喜欢学校提供的优质学术资源和宽敞明亮的图书馆、自习室。

据刘路的同学所说,刘路一下课就总往图书馆跑,每天要等到晚上熄灯前才能看到他的人影。

而这份执着与努力也没有辜负刘路,他在大一结束时就已经读完了很多基础的数学理论书籍。

并且他能够流利地阅读英文期刊和专著,对其中的专业名词信手拈来。

从大二开始,基础已经非常扎实的刘路开始接触数理逻辑,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他常常在课下找到数理逻辑专家何伟教授探讨问题,何伟教授也对这个痴迷数学的年轻人很有好感。

惜才爱才的何伟教授给刘路提供了很多例如哥德巴赫猜想和费马大定理这样的有待研究的数学问题和猜想。

有了何伟教授的引导,刘路在研究中更是如鱼得水,更有干劲儿了。

一次何伟教授在课堂上随口提了一句“西塔潘猜想”,权当作是在给学生们拓展知识面了。

却没想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路偏偏就对这个问题上了心,整个大二期间都在研究这个课题。

那么什么是“西塔潘猜想”呢?

英国著名逻辑学者西塔潘曾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一个困扰数学学子们多年的理论。

这个理论属于反推数学,属于数理逻辑的分支,它的基础思维是从定理推导到公理。

西塔潘是基于拉姆齐二染色定理提出的猜想,拉姆齐二染色定理又被数学家们称作“友谊定理”。

该定理想要证明,如果找到一个最小的数n,在这n个人中必定有k个人相识或者l个人互不相识。

这时将数n记为R(k,l),那么由此可以推导出,在一个不少于六个人的人群中,或者有三个人互相都认识,或者有三个人互相都不认识。

数理逻辑中的“因为”、“所以”、“或者”等等关系常常搞得学生们晕头转向,刘路却乐在其中。

在他眼里这个难题不过就是一场有趣的数学游戏,而他也并不执着于要得出答案,扬名立万,而是享受解题的过程。

10月26日是刘路人生中非常美好且重要的一天。

这天晚上刘路刚刚结束了紧张的计算和求证,这天仍然没有做出什么有实质性的进展,他想看看相关的书籍,找找灵感。

翻开书的刘路像往常一样想在书里找到相关问题的讨论,他随意阅读了几篇文章,从中找出了一些新的思路。

看了一会儿,刘路合上书准备坐一会儿就回宿舍。

可能是这一年来的量变都集中在这一刻发生了质变,坐在座位上放空的刘路突然觉得灵感就像流星雨一般在他的脑海中爆发了。

一瞬间他感到自己像是被闪电击中,他突然想通了!

只要把之前那个错误的模型拿过来,结合新看到的方法稍作修改就可以成功证明“西塔潘猜想”!

刘路生怕这难得的灵感转瞬即逝,他的心脏怦怦跳动着,像是随时就要跳出嗓子眼儿一样。

刘路深呼吸了一口,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

他抓起面前的书本,颤抖着手在上面记录下了刚刚的所思所想。

然后他赶忙把东西都塞进书包,跑回了宿舍,连夜将数据运算出来,并连成了基本的逻辑链。

后来的两个月时间里,刘路将这段证明过程整理成了一篇论文,并将其翻译成了英文。

然后,他就化名刘嘉忆将这篇文章投给了美国芝加哥大学创办的权威杂志《符号逻辑期刊》。

“学渣”小伙成功逆袭

在投出这份稿件后,刘路满心激动地等待着审稿人的回复。

审核初稿的专家并没有听说过学术界中有刘嘉忆这号人物。

再加上这十几年来从来都不乏有人做相关研究,却都没有人真正解开这个难题。

面对海量的文件,审稿人只给这个无名小卒回复了一句:“已收到。”

刘路看到这个回复心下便知自己的心血可能就要被埋没了,但他却不知道,几个月后,他的命运将会因为这篇文章而彻底改变。

在投稿后的第八个月,《符号逻辑期刊》的主编,芝加哥大学数学系的资深教授邓尼斯在整理来稿时看到了刘路的文章。

在他看完刘路精彩的论证过程后脸上的表情由平静转为了震惊,他随即激动地给刘路发去了邮件:

“我过去也曾苦苦研究该问题却迟迟没有得出答案,看到你完美的答卷我感到非常高兴!”

“你的证明过程堪称天衣无缝,请接受我对你真诚的尊敬与祝贺!”

我们都知道,科学是冷静且严谨的,能让世界顶级科学家用“完美”这样极致的褒义词来夸奖,可想而知刘路到底取得了多大的成就。

接着,另一封邮件让刘路喜上加喜,芝加哥大学数学系博士达米尔在看过这篇论文后也给刘路发了一封邮件以表欣赏:

“你的学术成果意义非常,推动了整个反推数学界和计算性理论界的研究。”

虽然刘路对名利毫不感冒,但收到邮件后他也因为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而感到高兴。

但他仍然保持了一贯的低调,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过此事。

数学界看到这篇开天辟地的旷世奇文后都纷纷想揭开作者刘嘉忆的神秘面纱。

可刘路本来就只是个大三学生,从来都没有参加过任何研讨会,也没有发表过任何文章。

况且刘嘉忆还是刘路的笔名,因此大家都只能感叹这篇文章的精妙,却不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究竟是何许人也。

邓尼斯通过刘路的发文单位得知他是中南大学的学生。

于是他在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庄志达会面时问起庄志达教授是否知道这一号人物,庄志达教授表示他并不知情。

但他认识南京大学的丁德成教授,于是他致电丁教授,问他是否知道一名叫刘嘉忆的学生。

巧合的是,刘路在二月份曾给丁德成教授发送过邮件,表示自己想要成为他的研究生。

而他在发邮件时却忘记改邮件名了,于是丁德成教授发现了刘路就是刘嘉忆的秘密。

丁德成教授得知此事后欣喜若狂,他立马联系了刘路。

跟他确认了他的身份,然后他告诉刘路,浙江师范大学刚好要召开一场关于数理逻辑的学术研讨会,他希望能带上刘路一起去参会。

热爱数理逻辑的刘路自然不会放过老师递来的橄榄枝。

他如期赴会,并在会议上发表了关于“西塔潘猜想”的演讲,在场的学术专家一直认可了他的说法。

但此时此刻,刘路母校的老师们仍然被蒙在鼓里,不知道自己学校出了刘路这一号人物。

直到几个月后,丁德成教授在和中南大学的数学家侯振挺教授会面时才告诉他:

“你们中南大学出了一个学术奇才。”

侯振挺教授听后一脸疑惑,询问丁德成教授事情的原委,时隔一年,中南大学的老师才终于知道了名震学术界的刘嘉忆就是本校的刘路。

得到消息的侯振挺教授不敢怠慢,立刻把此事上报给了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

黄伯云校长得知刘路想去南京大学读研后非常着急。

他向数学系下达指示,让刘路拜在侯振挺教授的师门下硕博连读,并且给他提供本校最好的条件,务必要将他留在中南大学。

与此同时,中南大学数学系的院士们联名上书教育局,请求教育局重视刘路,为其提供最好的学术环境。

2012年,为了留住人才,中南大学又豪掷一百万作为奖金,破格聘用硕士在读的刘路作为中南大学正教授。

同年,刘路接连获得了“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影响世界华人”、“希望之星”的称号。

此后,刘路又发表了多篇重磅论文,在学术界站稳了脚跟。

作为媒体的焦点,刘路的形象在大家眼中也变得更加丰满了。

记者采访刘路的同学,大家都说刘路就是一个标准的理科男生,文质彬彬又冷静理性。

他身材高挑纤瘦,皮肤白皙,瓜子脸上戴着一幅黑框眼镜,薄薄的嘴唇说起话来轻声细气。

他的一头短发干净利落,平时就穿着一身运动装,背着装满资料的双肩包穿梭在校园里。

记者也曾问起为何刘路没有什么朋友,刘路的室友说他平时基本都是独来独往,一心扑在学术上。

而且在为数不多的交谈里,大家渐渐发现刘路是个怪人。

当谈起他最喜欢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时刘路会执拗地理出一个框架,在交流日常小事时刘路也习惯用上学术术语。

慢慢的,大家也就不想再和刘路讲话了。

但刘路的生活里也不只有数学,记者了解到,刘路也会像其他学生那样省钱去旅行。

他曾经在闲暇时独自去过西藏,另外他也对物理和心理学的知识比较感兴趣,会把相关书籍当做睡前读物。

而且,看起来文文弱弱的刘路还是一名体育健将。

他曾在校运会上拿下了长跑金牌,还会在体育课上和同学打羽毛球和乒乓球。

刘路曾被问为什么能解出世界难题,他回答说自己从来都只是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没有考虑过名利得失,自然也就不会觉得有压力。

所以就凭借着这种不以结果为导向的心态,他成功了。

因此他总结到:“可能心理压力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谈起以后的规划,刘路直言他不会辜负学校提供的优厚条件,将用尽一生专注于数学研究,希望能够推进数学的发展。

后记 刘路无疑是一个天才,他的成功之路自然不是人人都可以复刻的。 但从刘路的成功之道中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应试之外,还有无数种可能性。

不管是研究数学还是研究做菜,只要保持初心,坚持探索就能获得成功。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们要善于发掘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品质。

这样的孩子就算日后并不出众,但也一定能过好自己的一生。

-完-

作者|钟漫琪